南海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全球生命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绿素浓度作为表征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指标, 准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受复杂的物理环境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的综合影响, 海洋中的叶绿素浓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性。从时间上看, 有台风等强天气事件造成的叶绿素浓度短期内激增现象, 也有受季风、表层环流等因素影响的叶绿素浓度显著季节变化 , 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叶绿素浓度的年际和更长时间尺度变化。
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和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动力过程相交织, 导致海洋叶绿素浓度复杂的、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深水边缘半封闭海, 纵跨热带亚热带, 紧邻太平洋和印度洋, 地理位置独特。受季风影响, 配合复杂的地形使南海拥有季节变化显著的环流系统和丰富的中尺度现象。另外, 由于大气和外洋(黑潮)不同周期过程的强迫, 南海的物理环境场亦显示出频率不同的振荡特征。与此相应, 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更显复杂, 是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其空间分布来看, 在东北-西南向的海盆主轴以北特征向量分量值主要为正, 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 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出现极大值中心; 而在主轴以南, 特征向量的分量值为负。即在海盆尺度上, 叶绿素浓度表现出西北和东南海域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此模态主要反映了叶绿素浓度在南海东北季风影响下的变化。东北季风逐渐加强并向南推进直至占据整个南海的过程中, 不仅降低了南海表层海温, 其强烈的搅拌作用也加深了上混合层深度, 使得表层寡营养盐的海水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 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带来次表层较高叶绿素浓度的海水, 从而造成叶绿素浓度升前人在对南海海面高度的研究中, 也通过资料分析或数值模式方法得到越南沿岸的偶极子结构, 指出这种结构与夏季越南沿岸东向的季风急流以及海洋西边界流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粮油仪器网 http://www.grainy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