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市场调控
市场调控是我国确保粮食安全而进行的一项全新控制方法,因其面对市场、服务大众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存在过度调控效应、逆向调控问题,以及市场调控政策改革相对滞后,不能及时适应粮食形势、市场化形势、市场调控形势的发展。突出表现为:
1、市场功能的作用不断弱化,粮食市场显现“政策化”倾向
国家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的内在功能。为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自2008年起中央连续4年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
正是有了最低收购价强有力的兜底,市场粮价逐年上升,且每年托市收购结束之后,后市价格呈稳步上涨态势。如此,潜在影响就是:不论是谁只要握有粮源,就能获得后市涨价收益,消除了企业囤积粮源的潜在风险,助长了市场收购主体囤积居奇的行为,增加粮食市场不稳定因素。
2、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后,在适用期间内对粮食收购数量不限制、应收尽收,导致国家政策性收储过多,市场流通明显不足,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自主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
以小麦为例,2006-2009年国内小麦总产量维持在1.1亿t左右,若按2009年65.8%的商品率计算,商品量约为7000万t,而国家托市收购超过4000万(t表2,其中2007年和2010年不足3000万t),占到总产量1/3以上,占商品量60%左右。
结果就是,市场流通的商品粮大幅减少,一方面加剧市场主体对“有限”粮源的恐慌性“抢购”,市场变得更加敏感、脆弱,粮价异常波动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促使市场主体对国家政策性收储过度依赖,纷纷围绕政策性粮食收购、储存、竞拍等开展业务。根据笔者2010年5-7月对河北、河南、湖北、安徽4省15家粮食加工企业调查估计,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约40%的粮源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中小型面粉企业这一比例上升至50%-70%;尽管大米加工企业对竞拍粮源的依赖有所降低,但仍占30%-50%。
现阶段粮食市场调控的政策效应已有过“度”的嫌疑,显现出市场的“政策化”倾向:最低收购价格、竞拍底价已成为市场粮价的风向标,托市收购、储备轮换、竞拍销售深深影响甚至主导着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