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角度来看粮食安全
从空间角度来进行粮食安全研究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一个话题,从地理学视角看,某一事物的空间结构包含2层意思,第1层是一般意义上指的“要素结构”,即某一事物各子系统的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空间关系,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第2层次的空间结构指的是“地域结构”,即对于一定尺度的区域而言,存在3种结构关系:次级地域结构关系(比研究区域低1个级别的区域间的关系)、背景地域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与比之高1个级别的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地域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与与之平级的区域之间的关系)。这3种结构关系使任何区域都置身于区域系统中,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同样要从其“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入手。
1、从“要素结构”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就是要从上述影响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观念、资源、技术、市场、流通、政策、制度等)出发,在具体研究各个影响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安全的概念非常广泛,是大系统内各要素耦合的最终结果。因此,探讨粮食安全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探讨粮食生产及其流通消费等全过程中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粮食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个省或1个地区,只有统筹兼顾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并充分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谋求区域粮食问题的真正安全。
2、从“地域结构”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各个省区各自为战,分别针对自身具体的情况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没有从全局或者是区域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因为,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区都要实现粮食自给,所有的地区实现了粮食自给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真正的粮食安全格局。首先,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粮食供求的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每个地区都要做出恰当的、科学的贡献。再者,粮食安全的保障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在大的层面上可分为全球与全国2个层次。在全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大系统中,又可分为各地区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由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消费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多层次完整的粮食安全保障系统。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地域结构”的视角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即从国家、省(自治区)、市(州)3级不同的层次统筹考虑研究区域的3种地域结构关系,在充分考虑地域系统中各区域的差异性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粮食安全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