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实用技术 更新时间:2013-06-24 阅读次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电、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而气候则不同于天气,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 、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上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十湿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距平值) 表征。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关(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着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气候变化是由气候系统的变化引起 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因(陆地)。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 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气体,允许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并达到地面(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同时,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等产生分子偶极矩改变的振 动,故能吸收太阳和地球表面发出的波长在2000nm以上的长波辐射,仅让很少的一部分热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由于大气吸收的辐射热量多于散失的热量,最终导致地球和外层中间保持某种热量平衡, 使地球维持相对稳定的气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它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 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早已存在,只是由于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已经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当前人们所提的温室效应实际上是指温室效应增强后引起地 球地温的环境问题”。
在最近10年来,全球气温已升高0.3—0.6℃。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烈涝、雷 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气温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最为明显。
1985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暖冬。降水白20世纪50年代逐渐减少,华北地区甚至出现了暖干化的趋势。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与温室气体的聚集有极大的关系。日前,已确定对气候变 暖有作用的温室气体有6个,它们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氮化碳和(六氟化族)。按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氧化碳又居于首位,其增加对增强温室效应的贡 献大约是55%。利用二氧化碳测量仪进行含量测量表明:气候变化模型表明,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长1倍,地表温度将上升1.5—4.5℃。因此,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解决温室效应最关键的问题”。
国内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10年将比199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10年中增温最显着的速率。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北半球雪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 0.88m,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强旋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对中国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 平均气温将上升2.2℃。中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但华北和东北南部等一些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地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另一个是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比如对气温适中雨星偏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尘暖将会使农业大幅度减产”。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度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 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有冰川、珊期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下面针对气候变暖对植被(森林、草原)、冰川和 冻土、江河湖泊、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等可能的影响进行阐述。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关(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着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气候变化是由气候系统的变化引起 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因(陆地)。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 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气体,允许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并达到地面(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同时,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等产生分子偶极矩改变的振 动,故能吸收太阳和地球表面发出的波长在2000nm以上的长波辐射,仅让很少的一部分热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由于大气吸收的辐射热量多于散失的热量,最终导致地球和外层中间保持某种热量平衡, 使地球维持相对稳定的气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它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 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早已存在,只是由于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已经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当前人们所提的温室效应实际上是指温室效应增强后引起地 球地温的环境问题”。
在最近10年来,全球气温已升高0.3—0.6℃。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烈涝、雷 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气温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最为明显。
1985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暖冬。降水白20世纪50年代逐渐减少,华北地区甚至出现了暖干化的趋势。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与温室气体的聚集有极大的关系。日前,已确定对气候变 暖有作用的温室气体有6个,它们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氮化碳和(六氟化族)。按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氧化碳又居于首位,其增加对增强温室效应的贡 献大约是55%。利用二氧化碳测量仪进行含量测量表明:气候变化模型表明,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长1倍,地表温度将上升1.5—4.5℃。因此,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解决温室效应最关键的问题”。
国内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10年将比199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10年中增温最显着的速率。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北半球雪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 0.88m,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强旋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对中国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 平均气温将上升2.2℃。中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但华北和东北南部等一些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地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另一个是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比如对气温适中雨星偏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尘暖将会使农业大幅度减产”。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度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 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有冰川、珊期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下面针对气候变暖对植被(森林、草原)、冰川和 冻土、江河湖泊、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等可能的影响进行阐述。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上一篇:小麦品质的三方面指标介绍
下一篇:小麦籽粒的色泽介绍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