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马冠生谈科学用碘:碘吃多了、吃少了都危害健康详细信息!

马冠生谈科学用碘:碘吃多了、吃少了都危害健康

来源: 网络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1-03-18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受日本大地震影响,中国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自3月16日起发生食盐抢购事件。17日,北京、上海、青岛等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疯狂抢购食盐。记者就“如何科学用碘”等问题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他表示:“碘吃少了、或者吃多了都会影响健康”。
    人民网:马所长,请您先给网友朋友们介绍一下“碘”吧。
    马冠生: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是1813年由法国的一位学者从海藻灰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人体中含的碘大总量有20-50毫克,70%~80%存在于甲状腺。甲状腺在喉结的位置,紧贴在喉结下方的气管环状软骨两旁。正常情况下,甲状腺在颈部看不到,也摸不到。
   人民网:“碘”对人体健康具体有哪些作用?
    马冠生:碘在体内主要被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因此,它的生理作用是通过甲状腺素来实现的:
    (1)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分解;
    (2)参与维持并调节体温,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
    (3)促进代谢和体格的生长发育,发育期的儿童的身高、体重、肌肉、骨骼的增长和性发育都必须有甲状腺素的参与,若这个时候缺碘,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受阻;
    (4)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分化,这对于胎儿和婴幼儿尤其重要,若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就会影响神经细胞发育,直接损害智力发育;
    (5)促进机体对食物中维生素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还活化很多重要的酶,促进物质代谢。
    人民网:每人每天需要摄入多少碘?
    马冠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碘的参考摄入量为:3岁以下50微克,4-10岁90微克,11-13岁120微克,14岁-成人150微克,孕妇和乳母不仅需要满足自己的机体需要,还要满足胎儿发育或婴儿所需,故所需摄取量较一般成人高约200微克。
    和其他营养素一样,尽管碘有很多作用,也需要适量才行,成人每天摄入碘的总量不能超过1000微克。
    人民网:碘摄入量的多少对人体健康会有哪些影响?
    马冠生:碘吃少了、或者吃多了都会影响健康。
    正是由于碘在体内参与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因此,碘少了不行:
    (1)成年人,初期的临床症状是甲状腺体积增大,这是因为缺碘时,甲状腺细胞就会增生,以便尽可能聚集更多的碘,在脖子形成可见的肿块,称甲状腺肿,俗称“瘿”。
    (2)妇女怀孕期间,缺碘会影响胎儿发育,缺碘严重者造成流产、死胎、早产以及先天畸形等,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危害最为严重。
    (3)发育期儿童,缺碘会导致儿童身体和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表现为智力障碍、思维缓慢、聋哑、身材矮小、性发育落后等,严重的在临床上称为“呆小症”。由于这些疾病大多发生于胎儿时期和婴幼儿时期,所以一旦得病,就很难医治,病人将带病终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同时,碘吃多了也会影响健康。
    体内碘多了和低碘一样危害健康。长时间摄入过量的碘也可会引起高碘甲状腺肿,这是常见的一种危害。在一些高碘地区,长期摄入高剂量的碘会出现碘源性甲亢。研究证明,长期的碘过量摄入还可使甲状腺癌的发病的危险性增加。
    评估体内碘的营养状况,可以通过检测尿中碘的含量。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碘的含量。
    尿中碘的含量,只能反映前两天摄入碘的量,不能反映出长期的情况。例如,你前天吃了些海带,那尿碘就有可能超标。尿碘的适宜水平为每升尿中碘100-300微克。若尿碘低于100微克/升,孕妇、乳母低于150微克/升则提示碘摄入不足。若尿碘长期超过300微克/升就要警惕可能带来的危害。
    人民网:日常饮食中,富含碘的食物有哪些?
    我们的碘主要来自食物中。食物中的含碘量的高低取决于本地区土壤及土质,一般沿海地区土壤和土质的含碘量最多,平原次之,山区往往是缺碘区。海洋中碘的含量非常丰富,因此,海产品是丰富的碘的食物来源,如海带、紫菜、海藻以及海鱼类等,是含碘丰富的食物。除海产品外,动物性食物的含碘量高于植物性食物,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中含碘最低。
    另外一些食物,比如萝卜、甘蓝、黄豆、花生、核桃、木薯等含有一些物质会影响碘的利用,引起碘的需要量增加。
     人民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相关仪器:温湿度记录仪农药残留速测仪人工气候箱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