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的贝类淀粉活性的研究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每天的膳食需求也是在不断的改善中,多样式的菜色渐渐的取得了人们的好感,营养上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的严格。在最近这几年中,虾贝类的品种不断的增加,大量都是人工培育的,对其营养的成分我们总是抱有迟疑的态度,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这么纠结,我们对食物的养分含量都是可以使用一些仪器测量的,像淀粉酶之类的我们就可以说使用直链淀粉检测仪来完成。
贝类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欢迎。近年来,虾塘混养贝类种类越来越多, 如何提高人工养殖的产量,饵料是其重要环节之一。不同贝类对食物有不同的需求,而贝类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贝类的食性。早在本世纪初已有学者在贝类的消化盲囊中检出有多种酶类存在,并对某些种类的淀粉酶活力进行了测定(黑木蝎,1975)。但国内系统研究贝类消化酶的报道尚很少。对浙江沿海10种常见经济贝类的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环境条件下进行了酶活性测定,并对肝脏和肠这两部分消化器官的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青蛤总体淀粉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在33C时达到最大,为30·90酶活力单位,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淀粉酶活性则出现下降趋势。泥螺淀粉酶的活性较小,在10一37C之间温度一活性曲线较平坦,说明它对温度变化不太敏感;在40C时,淀粉酶活性最大,为4.41活力单位。泥螺的淀粉酶活性较弱可能与它的习性有关,泥螺为杂食性动物,饵料主要为底栖硅藻类,其主要成分为果胶质、纤维素、油脂等,其中淀粉较少。菲律宾蛤仔的淀粉酶活性较泥螺稍强,但也较小,在10一30C间曲线平坦,34C 时酶活性最大。被测定的10种贝类的淀粉酶活性大小差异非常显著,活性最小的泥螺淀粉酶与活性最大的锈凹螺、微黄镰玉螺的淀粉酶活性相差10倍。这些贝类的肝脏淀粉酶活性都明显大于其胃肠道的淀粉酶活性。
这与它们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相一致,肝脏是分泌消化酶的腺体,而胃肠道主要行消化吸收功能,只是在未消化的食物进人肠后,依靠腺体分泌的消化酶而继续作用进行消化。食用贝类的淀粉酶活性受pH及温度影响较大,不同贝类都有其最适pH范围与最适温度范围,并且同种贝类的不同消化器官部位的淀粉酶活性的大小,最适pH范围与温度范围也有差别。酶活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体对饵料的消化能力的改变。中国粮油仪器网 http://www.grainy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