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粮食安全的若干建议
1、加强粮食信息网建设。粮食信息网是实现粮食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当前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生命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粮食生态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粮食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面向各级领导和粮食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粮食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种养户,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粮食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建立粮食安全的实验示范基地。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让农民较容易认识和掌握应用。这可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粮食安全的实验基地,集中力量,参照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实验性示范建设,慢慢再向农村、农民逐步推广,要配置足够的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亲自示范,务求让农民认识该项技术的价值,并学会如何应用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增加收入。
3、研制和开发粮食信息化应用软件,提高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粮食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滞后已阻碍粮食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农民需要信息是必须有人提供信息源以及获取信息的软件,政府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库和重要粮食信息方面有先期的投入,提高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
4、大力推进全省粮食产业化的进程,促进粮食信息化的发展。粮食产业化是粮食信息化的基础,粮食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粮食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目前,我国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生产规模不大,信息技术采用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给粮食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故在发展粮食安全时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粮食信息化的发展。
5、加快培养粮食信息化人才。要实现粮食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粮食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粮食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要在粮食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粮食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全省粮食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粮食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6、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粮食信息化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他们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在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中,应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粮食信息共享,结合我国特点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又颇具特色的粮食信息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