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机制
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机制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作,就是要建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包括耕地保护机制、水资源保护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粮食生产动力机制等。
(一)耕地保护机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 4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耕地总量将会不断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将继续下降,从而使得我国的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粮食安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的耕地不仅总量在不断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如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土壤中的有机质越来越少,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已降低到1. 5%,我国的中低产田已占整个耕地面积的2/3;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耕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达667万多公顷,仅此一项,每年粮食减产达100亿千克以上。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要通过占不平衡来保证我国18亿亩耕地的底线,但耕地的质量则无法实现平衡,因为往往占用的是肥沃的良田,而复垦补偿的是比较贫瘠的土地,无法保证较高的粮食产量。因此,建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水资源保护机制。
水资源对粮食生产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199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九次世界大会上,专门讨论了作为世界粮食保障决定因素的缺水问题,认为粮食生产是一项耗水量很大的产业,人们取自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层中的水,有2/3被灌溉农业消耗掉了。专家估计,目前世界1/4的粮食贸易是由缺水牵动的。人类面临的第一个生态问题就是水分亏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居于首位。在世界范围内,干旱缺水对农业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其他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之总和。我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则较低,只有2139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排名第110位,被列为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是耗水量最大的产业之一,如果粮食生产所需的水资源得不到供应,那么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无法保障,因此,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三)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在耕地和水资源对粮食安全形成刚性约束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显得更为重要。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总产连续跃上七个台阶,农业科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关键仍然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体制。(2)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保证农业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3)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促进和服务作用。(4)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队伍。(5)要把握粮食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以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
(四)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对于改善粮食生产条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机制。(1)要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自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但在政府财力有限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0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明确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负担的义务;要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社区、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投资责任和投资范围,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到位与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