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粮食生产事关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与食品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粮食生产面积越来越少,成本高收入少工作累使得农户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如何做好粮食生产中的成本管理是有效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1.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成本效应反映的是在现有经济技术水平下要素对于粮食生产所具有的成本节约水平。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看,13个粮食主产区在样本期间劳动力和资本都不具有成本节约效应,而是成本负效应(成本增加)。劳动力的平均成本负效应为0.051,亩均成本增加1.54元;资本的平均成本负效应则高达11.01,亩均成本增加210.2元。成本增加额已远高于同期粮食生产的减税纯收益(154.7元)。
2.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劳动力不具备成本节约优势应该引起关注。
从分析结果看,劳动力成本负效应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致的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攀升;二是粮食生产劳动力配置过度。机会成本问题的实质是就业比较问题,显然的解决之道是提高粮食生产的从业收益,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日工价,使得当粮农成为一种纯粹的“就业选择”;劳动力配置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生产规模问题,在家庭承包的制度背景下,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鼓励土地转包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3.资本因素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的核心因素。
在农村资本需求持续缺口的背景下,农村信贷资金的净流出恶化了粮食生产的资本成本负效应。应该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属地贷款责任”,例如通过控制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占比来强化其属地贷款责任。从分析结果看,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占比(31.2%)如果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16.8%),年可为农村新增资本供给1436.1亿元,约占同期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4.4%、存贷差的43.6%。
4.造成资本成本负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资源的配置问题。
以水稻生产化肥使用为例,化肥使用的边际产量达到1.61,增施化肥能增产,但由于边际产量小于其投入产出价格比,化肥使用的边际利润小于0,增产不能增收。从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看,化肥的实际使用量(20.0kg/亩)也大于优化使用量(15.4kg/亩)。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协调工农产品比价,改善要素的投入产出价格比。例如实行粮食价格保护政策,通过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发展农用工业,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