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根本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是提高粮食收益的基础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包括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规模结构、品种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结合调整,形成一个适应市场需求、有极强竞争力的稳定、安全的粮食生产体系。
从世界发达国家看,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调节作用的同时,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情况而言,目前国家对粮食的干预远大于其它农产品,市场调节的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在探讨增加粮食收益的市场对策上,其指导思想是在充分利用市场与政府对粮食生产、流通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规律建立起一个优势突出、结构合理、运作效率高的粮食生产、流通体系。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商品粮生产的区域布局。不少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粮食在国际市场已失去比较优势,因此,在利用国际市场粮食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农业结构的调整应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的粮食供给并不乐观,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国内粮食问题靠不住,而且比较优势也是一个相对概念,通过培养可以将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就我国粮食生产而言,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合生产粮食的区域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商品粮生产带,而其它区域逐步退出商品粮生产。这有利于分工合作的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粮食商品化和比较优势,从而改善粮农在国内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并从中得到实惠。
按照规模效益原则,调整粮食生产的规模结构,引入集约化经营方式,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目前我国小块土地分散生产的粮食生产结构,既不利于现代化农业设备及技术的应用,阻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也妨碍着粮食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还是造成我国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土地的相对集中,可以借鉴山东省平度市的 “两田制”模式、北京顺义县的集体农场模式等提供的实践经验,寻找适合本地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单位产品的技术含量的集约化道路,这是保证规模经营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