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粮食生产的科学预测
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粮食生产的科学预测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因此,科学准确的预测未来粮食产量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还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鉴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7年12月发表全球粮食储备减至历史最低的研究报告;我国于2008年11月,发表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政府报告;
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也竞相从粮食安全评价、预警系统和粮食安全主要影响因子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以全自动定氮仪来测定粮食质量的是国际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目前国内学者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粮食产量的波动变化和粮食生产的驱动力机制、模型建立以及产量预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刘满仓认为粮食主产区必须按照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等责任措施才能促进粮食稳定增长,维护粮食安全;刘玉等认为根据区域农用地的差异,对比分析农用地的理论和实际粮食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农用地的粮食增产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张英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政府在粮食安全承担的责任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胡文海认为中部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粮食生产的状况和我国的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余粮省和粮食调出省之一,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引起粮食产量不稳定,年度波动较大等问题。因此,开展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变化研究,探讨粮食生产变化影响因子,科学预测未来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安徽近年来人口剧增、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所引发的诸多粮食问题,稳固粮食生产体系,保护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78~2010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灰度预测模型对2011~2030年的粮食生产做出科学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更多粮食技术文章 http://www.grainyq.com/article_list/news_5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