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出席并致辞
11月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经济年鉴社主办的以“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主题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政府组织、智库、农业企业、行业协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各界人士,围绕着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政府对粮食的支持政策、粮食领域的国际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主持开幕式。
李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如何与时俱进地树立新型国家粮食安全观,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显得十分关键。
李伟说,农为邦本,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继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中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食物消费结构将继续升级,对肉蛋奶等粮食转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工业用粮总量将持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势必还要占用部分耕地,加强生态建设要求部分耕地退出农业生产;水资源严重不足;等等。
李伟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继续卓有成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和需求走势有准确的判断,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妥善处理保障数量安全与保障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挖掘国内生产潜力与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关系,加快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开幕式后,峰会安排了4个单元的主题讨论。
“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单元的研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主持。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河南省副省长王铁、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中国人保集团总裁王银成在本环节发言。
任正晓在发言中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安全为代价。任正晓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和保障粮食安全。因为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节约耕地和水资源,有利于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他同时提醒,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防止人为造城和重城轻农的倾向,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要防止农村劳动力过度外流,导致农业有效劳动力不足。也要防止水土资源污染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韩俊在发言中介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年以来组织国内16个研究单位,30多位专家围绕着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的战略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韩俊说,围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战略,他们在研究当中提出了五个观点:第一,要更加重视满足国民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改善的需求,平衡好粮食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第二,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第三,要更好地重视保障资源,保护环境,平衡好增加国内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第四,要更加注重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平衡好利用国际资源与实现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五,要更加重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的关系。
王铁在发言中提出了“粮食生产生态化”概念。他表示,过去讲粮食安全,主要讲的是量的安全。所以质的安全也就是粮食生产的生态化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王铁说,我国氮肥的使用量占全世界的1/3,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药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国土资源部的资料表明,全国的耕地面积有1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粮食的生产生态化,主要考虑的是土壤的生态化,肥料的生态化,水的生态化,农药的生态化,种子的生态化等。河南这几年在粮食增产的工作实践中一直在探索和推动粮食生产的生态化。
宁高宁在发言中认为,目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定义、思维角度正在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宁高宁说,峰会的主题是“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过去也讲高效、可持续,但过去比较少讲开放这个系统。过去我们讲自给自足,现在讲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这就扩展了我们粮食安全的范围和思维。开放、市场化的粮食政策,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王银成在发言中表示,保险(放心保)在粮食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王银成说,如果在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中能够很好地引入保险机制,有利于减少损失,有利于各个环节更有效率的运作。同时,保险业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未来的土地流转。王银成指出,我国农业保险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尽快实现对主要农作物全覆盖,免除产量大县配套资金,尽快建立政府财政支持的大灾再保险机制。
“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单元的研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主持。美国农业部副部长Darci Vetter、巴西农业部副部长Neri Geller、邦吉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Soren Schroder、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李嘉诚基金会资深顾问陈受彬在本环节发言。
Darci Vetter在发言中表示,中美两国是最大的食品供应国,两国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两国的政策选择会影响全世界。Darci Vetter说,美国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粮食保障体系,能够防御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威胁。中美之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合作,两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合作,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粮食供求的可持续性。
Neri Geller在发言中表示,现在很多巴西人正在从原来的传统农业产区向新型的农业产区移民。这对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巴西非常希望能够同中国成为更好的伙伴。Neri Geller说,巴西政府是以完全开放的态度同中国企业合作的,双方可以加强技术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来提高农产品(000061,股吧)的产量,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人口巨大的国家来说,双方开展这样的合作是有巨大空间的。
Soren Schroder在发言中阐述了国际贸易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Soren Schroder说,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全球贸易能够为农业带来9%的节水量,这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数字,因为农业每年耗水量占世界耗水量的80%—90%。另外,国际贸易也可以减少供给短缺带来的冲击。通过全球贸易可以平衡供给,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粮食生产。
郭孔丰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有很好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这可以帮助提高世界的粮食和油料产量。郭孔丰说,经过多年的高效发展,中国今天已经没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而且中国城镇化正在快速发展,土地和水资源越来越紧张,中国应该合理安排粮食和肉类的生产。可以把一部分供应转向进口,这可以保护中国的环境,减少污染。
陈受彬在发言中表示,以色列的农业技术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及农业技术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受彬介绍了以色列凯伊玛公司的粮食育种新技术和李嘉诚基金会将投资的一些农业项目,这些项目在谷物增产、减少污染、节约水资源方面前景广阔,值得重视。
“中国粮食政策的完善与创新”单元的研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宇鹏主持,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世界银行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研究经理马丁、经合组织农业贸易与市场处主任Wayne Jones,围绕着“建立市场导向的粮食价格体系”、“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效率”、“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议题做了发言。
余欣荣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粮食发展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中国稳民心、安天下、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的贡献。余欣荣介绍,为切实提高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水平,今后中国政府将重点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和加强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二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三是加快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四是推动粮食生产科技化、机械化。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六是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七是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节粮爱粮意识。
“粮食安全与全球种业生产趋势”的对话环节由美国谷物协会中国代表处主任Bryan Lohmar主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科林·卡特、巴西玉米种植者协会副主席Sergio Bortolozzo、美国玉米种植者协会主席Pamela Johnson、阿根廷玉米种植者协会主席Alberto Morelli、美国谷物协会主席Julius Schaaf、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杜邦全球副总裁William S. Niebur、以色列Kaiima公司总裁Doron Gal围绕“中国种业的科技发展”、“阿根廷农业的科技发展”、“巴西农业的科技发展”、“美国农业的科技发展”等议题分别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峰会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开放、坦诚、富有建设性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议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一是加深了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有没有食物可以获得,能不能买得起,质量安全是不是有保障等。粮食安全在概念上的理解要跟国际社会接轨。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强调粮食安全,更要重视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和营养。二是增强了对中国粮食安全特殊性的理解。中国是一个13.5亿人口的大国,每年还要增加700多万人口,中国的所有官员、专家在这个会议上都会强调要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外方的参会者应该说对这样一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中国今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6亿吨,进口可能接近9000万吨,整个国内粮食的供给总量已经快接近7亿吨,全球的贸易量才3.1亿吨。中国的需求量这么大,显然不强调基本自给是不现实的。三是加深了对这次会议的主题——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
关于高效,韩俊说,既包括生产的高效,也包括流通的高效,甚至包括整个供应链的高效。
关于开放,他强调,要建立一种开放的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是这次会议最为关注的焦点。中国绝对不会走完全关起门来搞粮食安全,绝对不会回到自给自足的老路上去,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关于可持续,韩俊指出,中国粮食安全必须要抛弃只讲产量,只讲自给率的僵化的观点,要把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关键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