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五年工作综述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河南实施五年来,在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情况下,我省连续五年粮食生产大丰收,充分彰显了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作用、高产攻关的引领作用和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作用。”7月28日,省科技厅副厅长马世民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我省在小麦、夏玉米栽培关键技术方面的集成创新,已经成为保障我省连续五年粮食丰产的强大科技“推进器”。
据了解,五年来,项目组针对全省三大类型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系统开展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全年增产增收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和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一是夏秋并重,集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河南小麦、夏玉米持续均衡增产。
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多穗型超高产小麦“宽窄行缩距匀播攻穗重”等7项关键技术突破,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两熟亩产吨半粮优化栽培等7套适宜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实现了群体质量指标化,技术体系配套化,管理措施定量化的技术要求。
这些技术经大面积应用,显著提高了两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455.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4.39%;玉米亩产平均480.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产24.32%,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到936.9公斤,比前三年增产19.3%。马世民评价说:“夏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并超过小麦单产,彻底扭转了以往‘夏重秋轻’不利于粮食全面增产的局面。”
与此同时,我省还出现了一批大面积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典型,打造了一批粮食核心生产区,并使全省小麦、夏玉米两熟高产区由原来主要集中在豫北地区向南扩移了近100公里。
二是小麦、夏玉米超高产攻关实现新突破,引领了两大作物持续大面积高产。
2008年,在兰考创造了小麦50亩平均亩产735.08公斤的黄淮海高产纪录;2007年,在浚县创造了15亩连片夏玉米平均亩产1064.78公斤的同面积世界纪录,加上前茬小麦平均亩产668.88公斤,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733.66公斤,创造了我国黄淮海地区同面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最高产量纪录。这些高产纪录的不断刷新,标志着河南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登上了新台阶。
三是以项目带基地,加快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过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把这些技术落实到项目区的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马世民介绍,在省科技厅的精心组织下,课题组集中了省、县、乡、村四级优势科技力量在基地开展攻关,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示范和应用。与此同时,围绕课题研究,通过以老带新、强化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联系等,培养了一批年轻学术骨干,为粮食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建立了省、县、村三级联动的创新机制。
项目实施五年来,在各级政府统筹协调下,以粮丰工程为平台,建立了省、县、村三级联动的创新机制,有效整合了优势科技资源、强化了攻关队伍建设、加强了资金集成和配套,将良种补贴、农机推广、科技入户、测土施肥、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集成,在项目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配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强大合力,为项目有效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五是两大作物“三区”建设成效突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建立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技术辐射区1000余万亩,项目区以占全省小麦、玉米1/7的面积,获得了占全省1/4的增产量,1100万亩小麦五年累计增产381.99万吨,550余万亩夏玉米四年累计增产209.08万吨,五年九季共计增产粮食591.07万吨,新增经济效益达74.75亿元。来源:河南农业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