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齐下提振农民种粮信心
眼下春耕在即,如何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品种,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就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专家认为,还需从五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是以农业科技为抓手,切实提高种粮效益。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和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大力开展旱粮高产创建和亩产攻关活动,推广“三新”技术、高效栽培模式和全程机械化,深入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等综合增产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提高粮农收入,切实营造种粮光荣的氛围。粮价要保持合理水平,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继续种粮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使种粮的农民有被社会认可的归属感,使他们将种粮认定为自己的事业,从而提高粮农的政治素质、经营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素质,成为职业种粮人;
三是完善补贴政策,切实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多年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针对目前粮食生产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补贴方式,实施精准补贴,完善补贴政策。
四是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目前种粮规模较小,商品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粮农效益的重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了农民基本上平均分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使土地耕种规模受到影响。分散的农户种粮技术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也就相对较高,这些分散的农户,种粮主要是解决自家的口粮,粮食商品率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进城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土地流转管理,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有利机械化、规模化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五是开展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优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中高端粮油消费需求;优价,要让种粮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订单收购、合作入股等方式建设优质粮源基地,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施“山西好粮油”行动工程,以流通和消费引领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