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科技与管理并重保障粮食安全详细信息!

科技与管理并重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6-10-21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民以食为天。”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适逢南京财经大学建校60周年。当天,该校举行了粮食安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粮食安全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状况都比较复杂。粮食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损失率高,资源环境代价较高,明显存在重金属和生物毒素残留等情况,食品安全问题多发。
“可以说,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复杂状况,而主要表现为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三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12连增”、产量大于需求量,玉米库存达2.6亿吨、稻谷库存达1.5亿吨,但每年仍在大量进口国外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
粮食安全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产后损失。针对这一点,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张强分析说,粮食产后损耗较大,从收获、储藏、加工,到消费、食用,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现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粮食产后总损失率在1%-2%,而这一数据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高的多,中国的总损失率在15%左右。“很不容易生产出来,结果又被浪费掉了,浪费掉的不仅是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本身,还有巨大的前期投入,如肥料、灌溉用水和劳动。”张强谈到。
在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建看来,生产规模小、粮食品种多、储存方式有待完善、粮食加工技术不够精细等,均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普遍问题。
此外,受环境、土壤、气候以及品种选育和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重金属和生物毒素残留、超标现象多见。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王硕认为,“重金属和生物毒素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风险因素。”
破解问题的科技和政策基础已基本具备
在现代科技手段较为发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政策机制不断完善的当下,粮食安全相关问题已经具备破解的基础。
以粮食检测技术为例,袁建提出,“当前的检测技术、仪器和设备对粮食中是否有重金属、污染物、添加剂等已能够进行较好的评判,我国的检测技术水平已达国际水平。”
检测技术是控制重金属和生物毒素污染的重要手段。王硕表示,在科学研究研究层面,当前的粮食中重金属与毒素残留检测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比如快速便捷的理化、免疫等快速检测技术,已能够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而光谱、色谱、质谱等实验室确证分析技术,也能够更精细地对高通量测试结果进行判定。重金属残留和生物毒素仪器检测技术,重金属光度比色快速检测技术、重金属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真菌毒素免疫检测方法等已较为成熟。
能否推进相关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应用,成为破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之一。
“在收购、出厂等环节中,都应当进行质量普查,遇到生产条件发展改变等情况,所有安全指标都要进行严格检查。”袁建认为。
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粮食产销、储藏等领域。程国强提到,传统的粮食产业政策从“托市”到“脱市”,导致市场紊乱、供需失衡、价格形成机制扭曲。他认为,应当推动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形成新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明确提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粮食相关政策措施,如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政策脱钩等。
抓住关键环节和要素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程国强认为,应主动修复市场机制、消除“政策市”,建立更为公平、可预期的市场化竞争规则和秩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消除政策性库存形成机制。坚持竞争导向,促进降低成本、节本增效,使国内外粮食价格趋于均衡,以减少进口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供需结构、提质增效,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在张强看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是科技减损。
“数量、品质、经济、环境是粮食安全的四根柱子,破解处于首位的数量问题,关键在于普及粮食减损技术。”张强认为,提升数量的手段主要有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减少损耗,而减少粮食整个产业链中的损失可能是未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从历史数据看,世界上可供利用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已经基本被开发利用完毕,现有耕地在不断减少、新增可开垦土地有限;传统的手段,如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养料和水的利用效率,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等多种途径都已处于“天花板”水准。“减损比其他方法成本更低、更有持续性。”
以粮食储存为例,张强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存中,国家粮库的损失率较低,农户个体储存损失率相当高,而中国粮食储存量的60%左右为农户个体储存。他认为,应使田间收获与粮食储藏系统实现技术接轨,推动收割、储藏一体化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农户的储粮系统,如储粮钢板筒仓和通风、干燥、防霉防虫设备与技术,数字粮情监控、智能管理系统等。
食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展望未来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健康是重要目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日常食品健康水平是大有可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进一步指出,食品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应当成为未来粮食安全和食品产业的政策取向。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食品加工精细、科技含量高;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食材资源,应当研发推广功能性微生物定向调控、增加新原料、工艺优化等技术手段, 开发出营养丰富、附加值高的健康食品。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