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栽培措施对玉米粗蛋白的影响详细信息!

栽培措施对玉米粗蛋白的影响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实用技术  更新时间:2014-08-30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植物的叶片中,粗蛋白的含量已经在大幅度的降低,主要还是和我们生长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具体的粗蛋白的含量还是要使用粗蛋白测定仪来完成测定,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在乳熟末期出现的。其次就是在叶片以及茎杆上了,在灌浆期以后粗蛋白就会不断的在进行增加。近些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饲料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在重视解决饲料问题发展牧业的同时,绝不能忽略粮食问题和农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粮饲兼用玉米生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国内外有大量关于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的研究报道,但对粮饲兼用型玉米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较多偏重产量的形成,对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饲用营养价值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系统地研究粮饲兼用型玉米植株粗蛋白形成规律及其农艺措施的影响,旨在为饲用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调整玉米生产的品种结构,满足畜牧业生产的需求提供指导。

不同栽培措施对叶片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灌浆期前收获,中密度处理下叶片粗蛋白含量最高,过高的密度使粗蛋白含量下降, 乳熟期后收获,叶片粗蛋白含量则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从散粉至完熟期,均以中等施氮量、施磷量水平叶片粗蛋白含量最高,在施氮、磷量不足或过量情况下,粗蛋白含量都较低。不同栽培措施对茎鞘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增大,茎鞘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施氮量增加,茎鞘粗蛋白含量呈增高趋势;施磷量的影响表现为中量水平下茎鞘粗蛋白含量最高,过量施磷或施磷不足情况下,茎鞘粗蛋白含量较低。

雌穗粗蛋白含量从散粉期开始逐渐升高,至乳熟末期达到最大值,完熟期又有所降低。随着密度增大,果穗中粗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施氮量增加,果穗粗蛋白含量呈增高趋势;过量施磷或施磷不足情况下,果穗粗蛋白含量较低,施磷量中量水平下果穗粗蛋白含量较高。叶片、茎鞘和雌穗粗蛋白积累量在不同收获时期的变化与其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不同栽培措施对粗蛋白积累量的影响和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较为一致。

从玉米植株总粗蛋白积累量来看,散粉至完熟期,整株粗蛋白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 峰值出现在乳熟末期,完熟期由于籽粒中淀粉和糖类物质积累增加,整个植株的粗蛋白积累量有所降低。不同栽培措施对各器官粗蛋白分配量均有明显影响。总体来说,随着密度、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叶片、茎鞘和雌穗中粗蛋白分配量呈增加趋势,当密度、施氮量和施磷量超过中量水平后,各器官粗蛋白分配量均有所降低。中国粮油仪器网  http://www.grainyq.com/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