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质有关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大豆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组成决定了蛋白质的品质和加工特性。迄今对于大豆蛋白质组分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报道尚不多见, 原因之一全自动定氮仪在于难以大量分析和测定 11S、7S 及其亚基含量。近期发展了以 SDS-PAGE 技术测定 11S、7S 及其亚基相对含量的技术, 但划分标准不一。Liu 等通过 SDS-PAGE 对 640 份大豆栽培种质提取的蛋白进行分析, 提出划分 11S 和 7S 及其亚基组的分子量标准, 范围涵盖了前人研究的亚基, 该法简便、稳定和实用。大豆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组等为数量性状。
盖钧镒等将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看作数量性状的通用模型, 提出了一套适合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法。詹秋文等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研究了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综合虫种抗性及对斜纹夜蛾单一虫种植株抗性的遗传, 发现均表现为一对或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罗庆云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栽培大豆耐盐性的遗传规律, 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式。刘莹、卢为国和郑永战在对大豆耐逆性、抗孢囊线虫病和油脂含量及其组分的遗传研究中发现均为 1 对或 2 对或 3 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 与检测主效 QTL 定位结果相对一致, 两者可以相互验证。
数量性状遗传模型的分离分析方法是一种统计推论的方法, 它继承了孟德尔通过分离群体研究质量性状遗传的要义, 把分离分析应用到数量性状上。但由分离分析所推论的基因只是概念上的基因, 难以做个别比较, 近时发展的分子标记 QTL 定位方法使育种工作者可以通过QTL定位来进一步比较材料间遗传基础的异同, 并通过相连锁的标记对基因进行育种操作。当然大量的实验结果发现 QTL 定位的准确性也需要验证。分离分析与 QTL 定位可共用同一组数据, 因而可方便地为 QTL 定位提供相互验证的手段。
本研究同时还进行了 QTL 定位的工作, 限于篇幅, 该部分结果以及分离分析与 QTL 定位结果的比较将在另文中报告。从 16个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贡献所占的份额看, 虽有主次差异, 但大部分性状相差不悬殊, 因而蛋白质及有关品质性状的育种既要利用主基因还必须利用微效多基因, 要考虑兼用两者的育种方法。16 个性状中大部分(多于13个)性状具有 2 对或 2 对以上主基因, 主基因间都有交互作用, 聚合基因时, 还需注意基因的最佳配合。因而遗传分析的结果对育种方法提出了进一步的命题。中国粮油仪器网 http://www.grainy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