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粮食安全的三个方面
解析粮食安全的三个方面
1、粮食安全既要重视生产安全,又要重视流通安全,还要重视消费安全。
粮食的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构成了粮食安全的有机体系,缺一不可,粮食的生产安全是基础,流通安全是保障,消费安全是最终目的。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证生产安全。粮食的生产安全,就是要保证有足够的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我国13亿人口对粮食的需要。粮食的生产安全需要耕地、投入、科技、政策等要素来保障。粮食的流通安全,就是要将生产出来的粮食以合理的价格快捷、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流通安全是连接生产安全和消费安全的纽带和桥梁,粮食生产出来以后,如果流通受阻,不仅粮食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不了,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粮食的流通安全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合理的价格、有序的交易秩序、完善的流通体制等条件的支持。粮食的消费安全,就是要保证粮食消费不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放心地消费,并且在粮食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和满足。粮食的消费是粮食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如果粮食消费不安全,不仅粮食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而且粮食的价值也无从实现,那样的话,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就会爆发,进而引发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全和政治安全。粮食的消费安全要通过粮食生产者、加工者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需要政府质量检测部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来实现。
2、粮食安全既要重视宏观安全,又要重视微观安全。
粮食安全工作既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考虑,又要立足于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需求。粮食的宏观安全就是要保持粮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保持粮农收入的稳定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居民对粮食的总需求是一定的,关键在于保障相应的供给,只有供给充足,能够满足总需求,才能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而粮食供给要增加,在不考虑粮食进口的前提下,关键靠粮农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发挥,而粮农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又取决于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其收入的保障,因此,保持粮农收入的稳定增长又是保证粮食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及粮食市场稳定的基础。粮食的微观安全就是要保证任何家庭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与自己的需求层次或经济能力相适应的粮食。食物保障权应该是一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只要流通渠道顺畅,他们食物保障权则有其经济实力作保障;而对于低收入弱势群体而言,由于他们的购买力有限,其食物保障权则必须通过政府救济来保障。另外,当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灾民家园被毁,交通中断,保障灾民的粮食需求,是政府保证粮食微观安全的基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