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汇集为我国粮食长久安全出谋划策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
建立高效、安全的粮食市场调控和流通体系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粮食总量问题解决后,保障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高效、安全的粮食市场调控和流通体系,解决好当前粮食流通领域设施不完善、流通主体不活跃、储备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在11月23日举行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说,中国有足够的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对中国这样一个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22%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是“天字第一号”大事。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几乎是峰会上每个发言者都会反复提及的重要话题。
调整粮食消费需求预期
郭玮表示,就中国现状来讲,粮食安全定义核心是保证积极的、健康的食物需求。大约每隔10年,我国都会对粮食消费需求做出权威预测,每次预测都会相应地调低人均粮食消费需求预期。
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需求为400公斤;1996年预测认为,到2000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需求为385公斤,到2010年为390公斤;2008年预测提出,2010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需求为389公斤,到2020年为395公斤。
郭玮分析称,做出调整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均口粮减少超出预期。畜牧业生产效率提高较快,用较少的粮食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肉、蛋和奶,人的合理食物消费是有限度的。
“根据实际需要,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界线,应是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95公斤。”郭玮认为,395公斤,不仅可以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还能实现吃得比较好。按照人均粮食消费395公斤测算得出全国粮食基本消费量应是1.07万亿斤。只要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就有充分保障。
郭玮称,现在人均粮食消费或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35公斤,远高于基本消费需求量,各类食物都不存在市场短缺问题。连年来的粮食进口增加,主要是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消费增加所造成的,其中有部分甚至是高等消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并不能反映粮食安全水平下降。”
应对市场风险
粮食总量有保障以后,来自市场的风险依然严峻。包括区域、气候、国际市场波动等在内的风险都会给粮食市场运行带来诸多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稳定粮食生产,化解农产品(000061,股吧)的市场风险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郭玮强调,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力不足。与过去相比,现在全社会存粮向国家粮库集中,全国库存向主产区集中,粮食库存过度集中风险很大。郭玮建议,在全国性的收储系统中,地方政府、农民、企业和城市居民应扮演更多的角色,存储一定数量的粮食,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打好物质基础。
郭玮认为在解决好目前粮食流通市场设施不完善、主体不活跃、储备制度不完善等方面潜力很大,“如何建立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粮食流通体系至关重要。”
河南省副省长王铁:
粮食生产要生态化
河南省不仅是粮食大省,还是小麦第一大省。河南省连续十年获得农业大丰收,八年粮食总产超千亿斤,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27.3%。这些年在粮食增产工作实践中,河南一直在探索和推动粮食生产生态化问题。主要是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粮食生产生态化?所谓的粮食生产生态化就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协调粮食生产的土壤、肥料、水、种子、农业以及大气资源的生态化。形成质量安全、品质优良、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粮食生产的经济生态社会战略安全。
第二,为什么要进行粮食生产生态化。当前,我国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每年还有上百万吨的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河南现在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是70%,要是达到95%以上,每年可节约化肥110万吨,节约农药1万吨,节水11.8亿立方米,累计可以减少生产成本60亿元。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如果达到了生态化生产,可以节约化肥1220万吨以上,农药10亿万吨以上,地下水311亿立方米,累计可以减少生产成本670亿元左右,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治效益、安全效益乃至巨大的粮食安全战略效益。
第三,粮食生产生态化需要什么?首先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在对150个种粮大户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大户平均种植小麦面积358亩,是散户平均种植面积的68.8倍。这些种粮大户平均亩产821.7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斤,以国家最低保护价来计算,亩产高出24.5元,同时大户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方面每亩平均少投入8.5元。其次是建立中国农业土地银行。现在流转土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兄弟不放心,流转给谁?谁给保障?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现在已经充分证明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建立中国农业土地银行,这个巨大的金融载体来帮助农民兄弟把土地存进土地银行。银行把土地贷给种粮大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按照存期长短和按照存地多少来获得受益。
“老外”农场主的“玉米经”
白色屏幕上的照片中,Sergio Bortolozzo正站在他的农场中“指点玉米”。演讲台前,鞠躬致礼后的Sergio Bortolozzo,正在分享着巴西玉米种植经验、国际玉米贸易的观点以及展示巴西玉米供应能力,为解决全球饥饿而努力。台下接连竖起的大拇指是对Sergio Bortolozzo最直接的赞美。
不同于以往,在11月23日举行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的演讲台前,滔滔不绝的嘉宾并非专家学者,却是更有发言权的四位真正的农场主——巴西玉米种植者协会副主席Sergio Bortolozzo、美国玉米种植者协会主席Pamela Johnson、阿根廷玉米种植者协会主席Alberto Morelli和美国谷物协会主席Julius Schaaf。远道而来的农场主们在会场用一张张照片描绘自己的农场,讲述种植和收获玉米的故事,勾勒玉米蓝图。
Sergio Bortolozzo介绍农场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的妈妈、6个儿子、兄弟以及合伙人。“我的儿子们已经成为了农业管理者、农艺工程师,帮助我打理农场。我们是一个家庭型的企业,一起工作,一起开展各种活动。”
巴西成为了今年最大的玉米出口国。从2005年开始,巴西玉米产量开始大幅提升,Sergio Bortolozzo认为主要是使用了新型技术,第二茬技术在巴西玉米产量中贡献越来越大。
来自美国的农场主Pamela Johnson指着自家经营了百年的农场机械化收割时的照片笑称,“我们生活在农业的黄金时代。农场主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被Pamela Johnson放在一起对比的还有三张照片:祖父母时代的手工收割场景、父母那一代的拖拉机收割场景和孙辈的玩耍场景。
“父母那辈的粮食生产率比祖父母那辈提高了一倍,而我比我父母那辈涨了三倍,我的孙辈能够见证到一个更高的收成,而这些都要归功于技术提升,不仅是机械化,还包括种子、化肥和杀虫技术等。”Pamela Johnson以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的三大干旱对农场产量影响的数据图,来说明即使是在干旱的情况下,受益于技术提升,粮食产量也在持续提高。
比其他三位农场主多了一个农业工程师身份的Alberto Morelli,一直在从事一线农业生产和玉米品种改良工作,在自己的农场里发展灌溉农业。
“在阿根廷,我们经历了从个人耕作到个人间、机构间通力协作的巨大转变,阿根廷的农业生产者和各类农业机构都深刻认识到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性。”Alberto Morelli说,知识、土地、资本、更好的风险控制、更大的风险规模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显著提升了土地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Pamela Johnson 在发言结束时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是一个农场主,希望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也能够像我孙辈那样,膳食非常健康,技术传播和贸易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但这两点需要很好的政策来支撑。”
“同为玉米种植者和出口者,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共同的利益,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有序、透明和高效的全球玉米流通市场。”Sergio Bortolozzo说。
四位农场主同属于国际玉米联合会,是一个“战壕里的小伙伴”。压轴出场的Julius Schaaf是国际玉米联合会主席,他指出,国际玉米联合会的各个农场主,是在为全球的市场进行生产,包括中国,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未来重要的市场可能是在印度或是其他国家。
建立鼓励应用新技术的全球贸易体系,种植者和消费者各方都会受益。当前世界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国际贸易体系也更加复杂,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多的壁垒。国际玉米联合会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逐步取消目前的障碍。
“建立一个开发、有效和公平的全球体系,消除贸易壁垒,实现玉米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实现自由流动,让市场发挥其作用。”Julius Schaaf提出呼吁。
不足一个小时的短暂对话结束后,诚如主持人美国谷物协会中国代表处主任Bryan Lohmar开场时所说,“本环节结束后,大家对玉米行业会有一个非常乐观的情绪。”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
稳步推进以市场为主的农产品
定价原则的政策走向
“目前,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大幅增加,财政对粮食的投入已经达到5700多亿元。”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发言时作上述表述。
中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世界瞩目,其背后却是沉重的财政压力。
方言指出,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尤其是在国内粮食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倒挂时,出现了大量粮食进口。
目前,小麦和大米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棉花、玉米和大豆实行临时收储价格。通过这种边际价格效应来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不过却造成当前市场粮食价格基本是以最低收购价为基础。
“粮价只涨不跌,背离了价值的最基本规律。”方言坦言,带有政府补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使得国内粮价非常坚挺。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方言认为现在粮食价格已经到了要按市场机制进行定价的阶段了。
小麦、大米、棉花、玉米和大豆这五种产品一起调整现行定价方式,波动会比较大,整个市场都会受到影响。
方言建议,在粮食“十连增”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保持市场粮价稳定,粮食产业定价方式上采取比较温和的改革路径,稳步推进,双管齐下,逐渐实现以市场为主要的农产品定价原则的政策走向对于中国就更为合适。即在小麦和大米价格上,暂时延续一段时间的最低收购价格,同时选择临时收储价格领域的一种产品进行市场定价。“探索目标价格加上对农民的补贴,加上保险(放心保),适当采取政府补助的形式和价差补助形式来减少农民收入的降低,实现平滑过渡。”方言说。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
控制进口粮食规模,坚持实现基本自给
“进口粮食是常态,但国际市场的粮源仅是国内粮食需求的调剂和补充,仅能起到辅助作用。”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表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谷物和口粮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方针。
坚持基本自给
“粮食进口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需要部分进口,但要控制在一定规模内。”潘文博认为,国际市场粮源有限,不一定靠得住。大量进口粮食,会受到主权、地缘政治、环境、运输等多种约束。
目前,每年粮食国际贸易量仅有2.5亿吨,不足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作为中国人主要口粮之一的大米,国际市场贸易量也仅有2500万吨,不足国内大米消费量的1/5。
“我国进口粮食,并非国内供给出了问题,而仅仅是由于国内外的粮食价差导致的。”潘文博回顾近30年来我国粮食进口的历史发现,进口量激增的典型年份,往往是国内粮食增产的年份,也是世界粮食增产的年份。
潜力在单产
潘文博认为在粮食“十连增”的高起点上继续提高粮食产量难度相当大,但增产还是有潜力的。“增产的潜力在单产,而非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过去的10年中,我国粮食年均增产达1500万吨,从粮食产量增长效应看,播种面积的贡献率是1/3,单产的贡献率是2/3。受耕地资源、水资源约束,继续扩大播种面积空间有限。
同时,潘文博还提供两组数据: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是单产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平均水平的75%、70%、65%。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的第13位、第20位和第21位。我国现有的粮食单产水平与高产国家相距较远,且国内同一种植区域的同一作物,省际间单产差距也较大。比如,长江流域的湖南早稻亩产比江西高40公斤。
潘文博认为差距即潜力,建议从以下两个途径来提高单产:
一是改善生产条件。目前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仅有50%,因此,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可分别增产100公斤、200公斤。
二是依靠科技。今年以来,农业部大力组织开展生产模式攻关,组织育种、栽培、农机等多领域专家,组装配套涵盖四大产区、五大作物的58个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目前,已在主产区开展试点运用,今后会为粮食增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
若中小农户破产,粮食安全不可持续
“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了6000万吨,而玉米进口量在500万吨左右,为什么中国进口了那么多大豆,而玉米却没有大量涌入?”这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演讲开始前抛出的一个问题。
尚强民坦言并不赞同由于政府贸易政策才造成我国大豆和玉米进口量相差悬殊。他解释称,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我国出现了强大的需求。“我们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种植技术发展了,我们学会使用饲料生产猪肉,这样我们消费的更多的是豆而非玉米。”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尚强民强调,市场决定一切,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完善价格体系,就要发挥市场作用。
由于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因此,尚强民认为,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有多少进口多少很好,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同时,尚强民指出,这是肯定不行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让大量中小农户破产,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不可持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