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新型仪表装置协同作业的相关情态解析
为解决我国现存贵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问题,支持原创性科研工作的开展,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商定,在“九五”期间联合共建若干个国家级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997年科技部支持中科院和教育部共同出资750万元,购置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并以该大型质谱为核心,集中其它中小型质谱,在北京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质谱中心,面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测试服务。北京质谱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建设及运行工作新模式的产生。此后,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由多个部门共同出资先后共建成了1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一是管理效率不高,突出表现为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一项调查显示[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调查课题组调查了部分重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有企业所拥有的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5大类仪器设备,即电子光学仪器、离子光学仪器、X射线仪器、波谱仪器、大型材料试验机,总计有效样本量为834台/套。调查结果显示这834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整体平均使用率为63%,其中使用率<25%的为174台,占总量的21%;使用率≥25%而≤75%的为274台,占总量的33%;使用率>75%的为386台,占总量的46%。课题组同时调查了我国8个科学仪器协作网入网仪器,调查结果显示入网仪器平均使用率由1998年的25%左右提高到2002的65%左右。以上两次调查的对象均为我国性能良好,使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使用率尚且约在65%左右,可想而知整体情况要低于此,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则高达170 ̄20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
二是投资效率不高,突出表现为科学仪器设备重复采购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显示,MODIS卫星接收系统在美国仅有16套,英国、法国、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均各有一套,他们都是通过共享满足需求,但在我国,目前已经购买了17套,仅在北京地区就有8套,而各部门、各地区还有80套的购买计划。
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思路的剖析当前,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思路探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机制上入手,主要是围绕仪器运行费补贴而展开,这在仪器协作共享网上的运作上更为典型。
结论公权、私权的新视角为探索如何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向。与其扩大对公权的保护,还不如放松或者鼓励公权的私权化,从保护公共利益转向于保护个体利益,保障科学仪器设备所依托单位或所属单位的个体利益,通过这种私权化的过程而获得更大公共利益的回报,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和创新的思路和方向。http://www.grainy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