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夏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来源: 网络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1-05-11 阅读次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近日,从市农业部门获悉,今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为135.55万亩,较上年124.59万亩增加10.96万亩,预计总产可达61万吨,较上年增加5.84万吨。我市在连续7年实现夏粮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全市夏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据了解,由于去冬今春我市小麦生产遭遇了干旱、雨雪、低温等自然灾害,小麦返青推迟,亩茎数减少,苗期长势为近10年来最差的一年。面对灾情,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市“抓春管、促转化、保夏收”大会战,全方位指导农民搞好麦田管理,力保小麦苗情升级转化。据统计,今年小麦平均亩穗数39.36万,比上年增加到1.9万穗,穗粒数32.1粒,比上年减0.5粒,千粒数重预计42克,预计小麦单产可达450公斤,比上年443公斤增产7公斤。
分析增产主要原因:
一是麦播质量整体较高。在品种布局上,扩大示范推广耐旱性较强、适宜早播的半冬性品种。在整地方式上,改过去的大炕田为不炕田,防止跑墒失水,播种前及时揭板及时压墒及时播种。在播期上,抢墒重于抢节,适时早播。在播量上,比正常年景增加10%。在底肥施用上,增施农家肥,施足复合肥,氮肥以尿素代替碳酸氢铵。播种后实施秸杆覆盖,提高保墒能力。在播种方式上,大力推广机械化播种并结合机械开沟。这些措施的应用最终确保了一播全苗、齐苗,把握住小麦秋播生产的主动权。
二是技术措施到位及时。在小麦生产上,我市重点推广了“六改六统一”技术。即技术服务突出“六改”,生产过程做到“六统一”。“六改”即改白籽下田为种子包衣,改大种量撒播为机械化精量播种,改“一炮轰”式的习惯施肥为测土配方多元结合,并采取分次追施,氮肥后移等科学施肥,改旱地不起沟为三沟配套,改年前年后两次化学除草为年前一次性化学除草,改单家独户病虫防治为机防队统防统治。“六统一”,即统一供应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机械播种机械开沟,统一机械防治病虫害,统一订单生产。通过市、镇、村、组四级联运,将各项关键增产增收技术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确保小麦生产各项关键增产增收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针对当前小麦抗旱保苗工作,市农业局派出了1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小麦生产第一线,积极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开展小麦穗期“一喷三防”(叶面喷肥,防早衰、防病虫、防干热风)工作,药肥混用,努力夺取小麦丰收。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小麦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余万份,同时与枣阳电视台联合制作播放科技专题12期次。
三是高产创建辐射带动。我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稳步扩大播种面积的同时,把高产创建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今年的小麦高产创建过程中,我市科学定位,强化带动作用,除了把杨当、太平两镇作为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镇,在两个镇全镇范围内整建制推进,实现由小面积的过千斤示范向大面积过千斤推进,由整村万亩创建向全镇32.7万亩整镇创建推进。我们还以开展整乡整镇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为契机,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创建进度,在每个乡镇均建立了1个百亩高产攻关田、1个千亩示范方和1个万亩示范片,市里还拿出专项奖励资金,对通过验收的乡镇每个奖励1万元,强化带动了全市小麦生产。
据了解,由于去冬今春我市小麦生产遭遇了干旱、雨雪、低温等自然灾害,小麦返青推迟,亩茎数减少,苗期长势为近10年来最差的一年。面对灾情,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市“抓春管、促转化、保夏收”大会战,全方位指导农民搞好麦田管理,力保小麦苗情升级转化。据统计,今年小麦平均亩穗数39.36万,比上年增加到1.9万穗,穗粒数32.1粒,比上年减0.5粒,千粒数重预计42克,预计小麦单产可达450公斤,比上年443公斤增产7公斤。
分析增产主要原因:
一是麦播质量整体较高。在品种布局上,扩大示范推广耐旱性较强、适宜早播的半冬性品种。在整地方式上,改过去的大炕田为不炕田,防止跑墒失水,播种前及时揭板及时压墒及时播种。在播期上,抢墒重于抢节,适时早播。在播量上,比正常年景增加10%。在底肥施用上,增施农家肥,施足复合肥,氮肥以尿素代替碳酸氢铵。播种后实施秸杆覆盖,提高保墒能力。在播种方式上,大力推广机械化播种并结合机械开沟。这些措施的应用最终确保了一播全苗、齐苗,把握住小麦秋播生产的主动权。
二是技术措施到位及时。在小麦生产上,我市重点推广了“六改六统一”技术。即技术服务突出“六改”,生产过程做到“六统一”。“六改”即改白籽下田为种子包衣,改大种量撒播为机械化精量播种,改“一炮轰”式的习惯施肥为测土配方多元结合,并采取分次追施,氮肥后移等科学施肥,改旱地不起沟为三沟配套,改年前年后两次化学除草为年前一次性化学除草,改单家独户病虫防治为机防队统防统治。“六统一”,即统一供应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机械播种机械开沟,统一机械防治病虫害,统一订单生产。通过市、镇、村、组四级联运,将各项关键增产增收技术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确保小麦生产各项关键增产增收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针对当前小麦抗旱保苗工作,市农业局派出了1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小麦生产第一线,积极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开展小麦穗期“一喷三防”(叶面喷肥,防早衰、防病虫、防干热风)工作,药肥混用,努力夺取小麦丰收。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小麦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余万份,同时与枣阳电视台联合制作播放科技专题12期次。
三是高产创建辐射带动。我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稳步扩大播种面积的同时,把高产创建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今年的小麦高产创建过程中,我市科学定位,强化带动作用,除了把杨当、太平两镇作为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镇,在两个镇全镇范围内整建制推进,实现由小面积的过千斤示范向大面积过千斤推进,由整村万亩创建向全镇32.7万亩整镇创建推进。我们还以开展整乡整镇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为契机,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创建进度,在每个乡镇均建立了1个百亩高产攻关田、1个千亩示范方和1个万亩示范片,市里还拿出专项奖励资金,对通过验收的乡镇每个奖励1万元,强化带动了全市小麦生产。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上一篇:商务部:食用油零售价格小幅波动
下一篇:北方冬麦区降雨有利于缓解旱情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