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网视点:2009年中晚稻生产情况及收购形势分析
在早稻产量创近8年来最高水平,中晚稻(含粳稻)预期再获丰收,而稻米需求增幅不明显的背景下,8月中下旬,国内新季中晚稻陆续上市,并出现稳中走弱行情。下面将主要介绍2009年国内中晚稻生产情况,并就今年收购形势进行分析,如下。
一、2009年国内中晚稻生产情况
(一)中晚稻播种面积增加。
今年,在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提高及国家各种补贴政策的支撑下,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中晚稻播种面积较去年小幅增加。综合有关部门调查数据,预计2009年全国中晚稻播种面积36100万亩,同比增加800万亩,增幅2%。其中,湖南播种面积3961万亩,同比增165万亩;湖北2518万亩,同比增61万亩;江西2916万亩,同比增60万亩;安徽2982万亩,同比增52万亩;广西1495万亩,同比增26万亩;四川3004万亩,同比增13万亩;江苏3315万亩,同比增30万亩;黑龙江3954万亩,同比增274万亩;吉林1144万亩,同比增1万亩;辽宁974万亩,同比减14万亩。
(二)中晚稻产量预计增加。
今年,东北水稻先后经历低温、虫灾及干旱影响,单产有所下降;南方由于中晚稻播种总面积增加,且大部分地区气候较好,增产趋势明显。预计2009年全国中晚稻产量3258亿斤,同比增75亿斤,增幅2%;其中中晚籼稻产量2158亿斤,粳稻1100亿斤左右。预计湖南产量356亿斤,同比增4亿斤;湖北273.5亿斤,同比增6.4亿斤;江西218.9亿斤,同比增6.8亿斤;安徽255亿斤,同比增10亿斤;广西100亿斤,同比增0.5亿斤;四川304.6亿斤,同比增2.3亿斤;江苏365.5亿斤,同比增7.2亿斤;黑龙江325亿斤,同比增21亿斤;吉林106亿斤,同比减14亿斤;辽宁100亿斤,同比减1.1亿斤。
(三)部分地区中晚稻质量下降。
从目前上市的一季中籼稻来看,安徽、湖北、湖南局部地区均存在新米腹白增多,透明度不高,精米率略有下降的情况,主要是受4-5月低温,6月后气温突然升高,温差变化较大影响。东北部分地区反映,因今年播种期间干旱、5-7月间长期低温、寡照以及近日收割前期降雨天气影响,今年水稻质量较去年差,出米率偏低,且水分也大于往年。据了解,目前黑龙江哈尔滨、绥化及佳木斯等地早熟品种水稻已收割上市,水分含量在20%以上,出米率最低63%,最高68%;另外吉林白城、松原及辽宁的盘锦等地新上市水稻也出现水分大、出米率低的情况。
(四)中晚稻生产成本小幅上涨。
受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原油价格回升,人工、农药、化肥等价格坚挺趋涨,加之部分地区因干旱及虫灾较重影响, 09年,国内中晚稻生产成本总体仍小幅上涨。据“中华粮网”调查,黑龙江佳木斯一粮农一垧地(即15亩)共用“稻种300元,整田及播种800元,插秧、挑苗800元,薄膜、竹坯子、秧盘、壮秧剂、封闭药等近700元,化肥、农药2600元(同比去年增加600元),收割费用800元,水电费960元”,合计6960元/垧地,即464元/亩,再加上花费4个人工即300元/亩(同比去年增加100元),合计成本864元/亩,较去年增加47元/亩。按今年1100斤/亩的单产计算,则每百斤水稻的成本费将高达78.5元/百斤,低于最低收购价16.5元/百斤。如果是包地生产,水稻种植成本更高。
另外,湖南韶山农户张子勋告诉我们,今年晚稻种植成本基本与去年相当,但因虫害较重,农药费用小幅增加。2.3亩优质晚稻共用成本“犁田、整地380元,种子70元,肥料160元,插田200元,农药300元(同比去年增加60元),收割费用预计230元,人工280元”,共计1620元,即每亩成本704元,同比去年增加26元/亩。
二、今年以来,中晚稻市场走势回顾
(一)09年中晚稻价格仍处高位,市场“粳强籼弱”格局明显
受国家政策支持,09年中晚稻价格总体仍高位运行,但因粳稻南下数量大增,挤占了籼稻消费市场,导致市场出现明显的“粳强籼弱”格局。据“中华粮网”监测,09年9月全国二等粳稻收购价格在2203元/吨,较年初上涨299元/吨,涨幅16%;全国二等晚籼稻收购价格在1954.29元/吨,较年初下跌25.71元/吨,跌幅1%。其中:截至9月29日,江西南昌普通晚稻收购价在1850元/吨,较年初下跌50元/吨,跌幅3%;黑龙江建三江粳稻收购价在2200元/吨,较年初上涨400元/吨,涨幅22%。
(二)09年拍卖市场粳稻需求强劲,中晚籼稻成交清淡
受“粳强籼弱”及国家粳稻库存较低、籼稻库存高位影响,今年,政策性稻谷拍卖市场粳稻需求强劲,中晚籼稻成交清淡。据统计,截至9月24日,今年国家共拍卖中晚籼稻约416万吨,累计成交64万吨,成交率15%;拍卖粳稻约825万吨,累计成交698万吨,成交率85%。
三、2009年中晚稻收购形势的特点
(一)09年稻米总量供大于求,中晚稻市场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
受稻谷播种面积、产量连年增长,而稻米需求上升较平缓影响,近年来我国稻米供大于求迹象开始显现。预计今年稻谷产量将达3900亿斤,全年消费量接近3700亿斤,年度结余200亿斤以上,超过上年水平。在稻米供大于求压力下,09年中晚稻上市后,收购主体观望心态较重,入市谨慎,价格总体稳中走弱,主要中晚籼稻产区开秤价格低于上年水平,部分地区将启动托市预案。目前,江苏粳稻还未上市,陈稻价格在1.1元/斤左右;东北粳稻有零星上市,价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据“中华粮网”监测,9月下旬09年新季中籼稻常规稻收购价0.86-0.92元/斤,优质稻0.92-0.98元/斤,较开秤总体下跌0.02-0.04元/斤;秋分过后,东北早熟粳稻零星上市,黑龙江桦川水分20%的圆粒水稻米厂收购价0.9元/斤,吉林白城0.95元/斤,因国家政策尚不明朗,市场主体收购谨慎,价格呈趋弱走势。目前,安徽、湖北已于9月24日、25日分别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
(二)稻谷市场相关政策的调整将影响中晚稻收购
近日,国家下发了关于“2009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从预案来看,今年中晚稻托市政策有所调整。其中,新稻收购质量标准按新稻谷国家标准(GB1350-2009)执行;另外收购主体增加,省级粮食行政部门介入监管,如“对当地没有中储粮直属库,派不出驻库监管人员的委托收储库点,由省级粮食行政部门对其执行国家粮食质价政策和收购粮食数量、质量和资金安全负责监管并承担监管责任。”“对于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市(地)级行政区域,可暂由中储粮分公司指定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资质较好的收储企业承贷”。
另外,国家08、09连续两年在东北实施稻谷入关运费补贴政策,促进了东北粳稻的市场流通,也使粳稻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国内稻米市场“粳强籼弱”格局明显。但随着粳稻需求的增多,东北粳稻库存减少较快。据统计,截至8月底,东北三省国有粮食企业大米库存105.41亿斤,同比07年下降34.07亿斤,同比06年下降86.67亿斤。预计为促进稻谷的合理消费和市场的稳定,今年国家有可能再次调整东北粳稻(大米)外运补贴政策,这将影响到国家中晚稻整体市场,我们将高度关注。
(三)中晚稻陆续上市,社会粮企收购普遍谨慎
目前,09年中晚稻已开始陆续上市,但社会各类粮食收购主体普遍入市谨慎,收购不积极。据了解,一是受粳米南下数量增加及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压,今年来籼米走货持续缓慢,销区需求不振,市场原粮需求下降;二是受资金、仓容及贷款利息高等限制,加之国家库存充足,稻谷持续丰收,企业不担心后期加工粮源,因而备货意愿不强;三是东北稻谷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如无国家政策支持,价格就会走低,因而在政策不明朗前,企业入市均谨慎。
另外,江苏地区因08年粳稻价格持续冲高,稻米行业效益较好。受此影响,今年江苏市场主体仍有较高的收购意愿,但在全国稻米市场整体弱势的形势下,预计江苏粳稻有可能继续在当前价位上波动,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四)农户惜售心理依然存在
据了解,因种粮成本较上年继续增加,农户依然存在惜售心理,但由于今年早稻价格走低,新季中晚稻上市后走势也趋弱,因此,在农资小幅上涨的情况下,南方大部分粮农对新稻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但粳稻市场,因今年价格屡创新高,苏皖及东北局部地区农户对稻价期望值仍然较高,惜售心理较强。
(五)中晚稻收购仓容有一定缺口且分布不平衡
据统计,截至8月末,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总库存(贸易粮)同比去年增加1042.95亿斤,为近年来最高。另据国家粮食局预计,2009年国内中晚稻收购量大约在1130亿斤,同比去年增50多亿斤,其中国有企业收购量约500亿斤,同比增50多亿斤,接新前可利用空仓容不到800亿斤左右,预计仓容缺口200亿斤左右,且存在仓容分布不平衡、产区缺口明显的现象。其中,湖南仓容缺口大约在25亿斤,江西10亿斤,安徽11亿斤,江苏42亿斤,黑龙江42亿斤,吉林70亿斤。
综上分析,在国内稻米总体供大于求情况下,受企业入市谨慎、国家仓容有限等因素影响,预计中晚稻收购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受最低收购价、种植成本高位、通胀有所显现、以及中晚籼稻商品率相对较低等因素的支撑,价格下跌空间也有限,总体将在最低收购价上下波动;南方粳稻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东北粳稻主要关注国家今年的调控政策。http://www.grainy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