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干旱致定补政策悬搁,国储豆重获定价权详细信息!

干旱致定补政策悬搁,国储豆重获定价权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09-09-19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9月16日,第九次临时国储大豆顺价竞拍再次遇冷。计划销售的50.32万吨临储大豆,实际成交1.55万吨,成交率仅有3.08%。

一位在哈尔滨参与了此次竞拍的当地加工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很多企业都在等待政府定向销售补贴政策的出台。“等补贴政策明确时再决定拿不拿豆。”

由于国际大豆价格低于国储大豆拍卖价格,致使临时储备大豆拍卖屡屡遇挫。此前,中国政府曾计划对购买国储大豆的企业发放财政补贴,以疏通临储大豆形成的“堰塞湖”。

不过,本报从多位官方人士处证实,这一政策已被搁置。

事实上,随着干旱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中国官方的大豆调控政策已经悄然转向,即从此前的抬升大豆价格保障农民利益,转向防止未来大豆价格上涨过快过猛。

加工补贴政策落空

“每吨给150块钱的加工补贴。”9月17日,黑龙江的一位大豆压榨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直到现在,他对于传闻中的大豆加工补贴政策深信不疑。

有关官方将采取加工补贴方式释放大豆库存的消息从8月底开始在业内盛传。消息人士称,少数被政府指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吨3750元的价格承接国储大豆,而政府按照每吨大豆150—2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这个消息一度得到官方确认。据悉,一个由财政部副部长牵头、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调研团队曾专门赴黑龙江就此展开调研,并确定了加工补贴方针。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大豆加工补贴政策由国家粮食局负责加工业的司局制定草案,之后由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等多个部委审查会签,然后上报国务院,待批准之后由国家粮食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地方粮食部门负责落实。

一些消息人士甚至透露,补贴政策会在9月上旬,也就是第8次公开竞拍之前就公布。“在这个时间点出台政策,可以赶在9月底,也就是新大豆上市之前,释放一定的国储库存,以便腾出库容收购新大豆。”

前述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说。

但是直到现在,第9次竞

拍结束,这个政策也没有公布。

一位地方粮食官员告诉记者,“从形成草案到下发至地方粮食局,这个过程即使一路绿灯,至少也要半个月。但据我所知,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形成草案。”

国家粮食局一位人士则告诉记者,“草案还是有的,但是争议比较大,现在基本没动静了。”他甚至怀疑,“(加工补贴政策)最终能不能出来,我看都很悬。”

如果在新大豆收割上市之后继续实施加工补贴政策,就相当于打压市场大豆价格,豆农利益受损。因此,来自官方的消息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不可能再出台加工补贴政策。

中央储备粮总公司的一位人士也对记者说,“即使现在出台,还有十天的时间,肯定也不能赶在新大豆上市之前完成拍卖任务。没什么实际意义。”

尽管一些加工企业对于补贴政策搁置感到失落,但更多的人则感到松了一口气。

一位在哈尔滨的大豆期货分析师认为,“从中储粮的角度来说,大豆存在库里,他们就能继续领取各项财政补贴;对财政部门来说,放弃补贴政策可以避免高额的财政包袱;对很多没法拿到补贴的企业来说,避免了不公平竞争。”

国储豆突围遇阻

定向加工补贴政策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大豆高库存问题进行的最新尝试。这项政策被搁置,意味着中国国家储备大豆突围的努力再次遇挫。

此前,中国官方一直在为国储大豆“去库存化”进程缓慢而苦恼。

2008年秋季以来,世界大豆价格大幅跳水,中国政府为了保护豆农的利益,在东北主产区以3700元/吨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了大约700万吨大豆。如果再加上往年的库存以及政府进口的储备大豆和豆油,中国国有粮食储备系统存储了大约1000万吨大豆。

由于大豆容易挥发、变质等特性,不适合长期储存,业内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在9月底之前释放600万吨以上的大豆库存。否则,政府财政将严重亏损,而且这些大豆占用大量库容,将阻碍政府收购2009年的新大豆。

官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从7月下旬开始组织国储大豆竞价拍卖活动,面向市场公开拍卖675万吨国储大豆。

按照官方的托市收购制度设计,这些大豆必须坚持顺价销售的原则。也就是说,起拍价格不能低于3750元的收储成本。但是这个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加工和贸易企业称,如果大豆采购成本高于3400—3500元,企业将处于亏损状态,因此,这些企业拒绝购买国家储备大豆。

从7月下旬至今,已经组织了9次国储大豆竞价拍卖活动,但每次均鲜有成交。国储大豆拍卖遇冷,陷于停滞。http://www.grainyq.com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