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及近中期战略对策详细信息!

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及近中期战略对策

来源:  类别:粮油政策  更新时间:2008-12-31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我国传统农业时期已形成耕地约占世界的十分之一,养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局面。这种格局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从来就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从公元前108年(西汉中期)到1911年我国发生过1828次饥荒,平均每0.9年就发生1次。发生频率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我国传统农业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把悬剑。古训有:有粮则胜,无粮则乱,其蕴含意义十分深刻。

                    
                    比较目前中外农业基本状态,我国粮食安全的客观现实是:我国以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耕地的7%,草地资源的7%,林地资源的3.1%,湿地资源的6.7%,淡水资源的6%,磷矿资源的36.7%,钾矿资源的2.2%,煤炭资源的19.2%,石油资源的1.4%,天然气资源的1.1%来支撑全球22%的人口,客观具有人均资源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数低基本特征。这是近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最好时,仍然处于临界平衡状态的基本原因。
                    
                    从现在起到2030年,因人口仍将增长,经济水平继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仍将继续减少,而人均粮食消费需求将持续上涨。如此一增一减,将使未来粮食供求矛盾关系更趋尖锐化。
                    
                    粮食安全问题布局认识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式从来就是依靠自己,自力更生。由此塑造成了中国以农为本,精耕细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体系。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迄今8个年头中,全球化发展在持续加深。到2005年,按照国内同类产品单产计算,除林材之外(相当于6亿亩林地产量),我国净进口大豆、植物油、糖类、棉花等农产品已经相当于2333万公顷耕地面积的产量,约等于我国总耕地面积的19%。从1995年前后开始,我国进入农产品净进口期,仅仅用了约10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迅速、深度介入国际农业体系。
                    
                    现在有两种基本对立的争论观点。一种是弃守“95%粮食自给率”的观点,经济学界和部分部门持这一认识。其依据为:北美、巴西、非洲等国农业资源丰富;我国外汇储备资金充足,利用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掏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坚守“95%粮食自给率”的观点,农学界、农业部门持该认识。其依据为:中国政府曾经对国际社会有过明确的郑重承诺;国际谷物市场基本由发达国家控制,一旦粮食安全失手,势必受制于欧美。国际粮食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甚多,潜在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近期内不可高估其资源价值。
                    
                    综合两方面认识,根据最新国际国内形势,笔者建议至少在2020年之前,我国应坚守95%粮食(包括大豆在内)自给率大关。从长远来看,我们应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始终坚持,毫不动摇。
                    
                    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
                    
                    在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世界有两类关系模式。一类是欧美模式,其特征是: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增强的常规农业现代化。该模式因消耗能源过高,可持续能力差,而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改良要求;另一类是日韩模式。其特征是:经济发展,丧失粮食安全的“畸形”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类型模式因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建设相对立,日韩两国因国家粮食安全被迫“寄生”于欧美体系而苦不堪言。国际上又将这一模式称之为“日韩陷阱”。
                    
                    我国东南经济高速发展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的发展模式属于“日韩模式”。而且其粮食安全能力丧失速度甚至远高于日韩两国同等经济水平的下降速度。与此同时,我国其他地区正在步东南地区后尘而加速发展经济,现在正处于抉择我国粮食安全采用何种模式的关键时刻。
                    
                    东部、中部、西部间粮食安全的关系
                    
                    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中,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中部、西部。我国粮食安全长期处于南粮北调,“苏湖熟,天下足”,南方好于北方局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方农业萎缩,延续1500余年的格局被打破,逆转为北粮南调。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不断演进,国家粮食生产中心持续向北向西移动。已经形成多年来北粮南调、西粮东调大势。生产力高的南方资源相对闲置,条件差的中部西部压力加大,增加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
                    
                    其基本依据是:1980年南方与北方粮食产量比例为59.4∶40.6,2005年变为49.1∶50.9;1980年中西部区(黄土高原区、内蒙古、新疆地区)粮食产量比重为14.8%,2005年上升为29.78%;2005年上海粮食产能退回到1954年水平,浙江省退回到1963年水平,广东省则退回到1968年水平;2005年与1980年相比,东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平均减少50%以上,粮食自给率降低为30%-50%不等;冀鲁豫区资源奇缺,1980年以来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最集中的区域。加之京津超大型都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激烈,该区已成为我国各类农业生产最集中、同时生态压力最大、农业水土资源供求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未来发展中,我们应在现有格局下,各地区力争粮食自给,适当互动。具体为:采取系列战略措施,遏制东部、南部地区粮食跌落态势,恢复其粮食生产能力,恢复其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强中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减缓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间存在的尖锐矛盾,保障粮食持续生产能力;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与近期人口压力暂时减轻时机,加强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率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粮食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原国家土地局研究表明:在中度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我国的资源有可能承载16亿人口。近年来,我国粮食基本保持自给,并未出现大的缺口。从长远来看,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可适度增加粮食进口调剂。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始终坚定必胜信念,坚守建设目标。要注意在建设中进行深入科学分析与广泛实践论证,不断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建议制定国家粮食安全工程行动计划。以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为指导,组织专人小组,研究制定具体的《国家粮食安全工程行动方案》,围绕国家粮食安全近、中、长期目标,制定全面系统的分部门、分区域协调实施建设行动方案,保证粮食安全工程健康有序。
                    
                    建议推行国家粮食安全三级责任制,制定粮食安全法,依法治粮。要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粮食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第一层次为省级。即争取实现省、自治区内口粮或粮食自给,或尽可能高比例的自给自足;第二层次为省际协作区,即通过省际间协作,建立邻省间的粮食安全合作关系。各省级合作区间高度协作,互为左右手,共同保证协作方粮食安全;第三层次为中央政府。主要调控南北方间、东中西间、国际国内间粮食安全关系。三个层次间,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力更生为主,省际间协作为辅,中央总体把握平衡,统一管理,平衡各方经济利益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工合作,全国联动,国际国内互动,共同保证全局粮食安全。
                    
                    鼓励适度扩大粮田经营规模,积极制定对粮农补贴政策。国家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区分类,以保障农村基础稳定为前提,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等优惠政策,推动粮田规模化经营。要明确粮食的“特殊商品”地位,制定稳定的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政策:逐步使粮农收入接近或达到菜农、果农、牧户同等纯收入水平,中长期能够达到市民平均收入水平。将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由粮食主产区拓展到所有粮农,稳定粮农种粮积极性,吸引足够优势动力返乡归田,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依靠科学技术,探索大面积粮食均衡增产新技术与新途径。严格保护18亿亩耕地与基本农田,积极开展新一轮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与沃土工程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要以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为基本目标,以东北区、冀鲁豫区、长江中下游区商品粮生产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区域布局研究探索大面积粮食均衡增产的新技术体系。
                      厉行节约用粮,倡导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从1980-2030年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在粮食人均占有量只有400千克左右情况下推进。近20年来伴随着饮食结构变化,我国“三高”营养代谢病人群比重迅速上升。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应积极倡导探索建设节约用粮、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全民饮食健康为目标的膳食结构体系,引导科学消费,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动态平衡。
                     
                    抓住世界金融体系大调整有利时机,重资启动国家新型粮食安全体系建设。2007年以来世界金融与经济体系进入大调整时期。欧美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股市、银行、证券泡沫先后破裂,各国自顾不暇。国际市场规模紧缩,中国经济进入由外向向内向大调整阶段。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计划,从基础水利工程、大豆产业、马铃薯产业、区域粮食安全、草产业、仓储体系、科教体系、管理体系、种子工程等建设入手,利用5年左右时间,奠定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下阶段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胡跃高 )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