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述评—“五连增”强化粮食战略地位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5月汶川大地震,随后洪涝、干旱、强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同时,世界粮价大幅飙升给我国粮食安全也带来压力。
种种不利条件决定这一年对粮食生产来说注定是忙碌的一年,任务艰巨的一年。目前,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据预计总产将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我国近40年来首次连续5年实现粮食增产。
“五连增”分量有多重
农业部预计,今年全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有6个省区粮食总产和单产双超历史,9个省区粮食总产超历史,21个省区市粮食单产超历史。
以往我国粮食生产一直在丰收与歉收之间波动,连续稳定增产基本没有超过3年。粮食连续五年丰收,结束了多年来粮食“两丰一平一减”年度周期性波动的历史。这既证明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政策的成功,又彰显了我国具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丰收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几年来粮食连续增产,粮食价格无疑会大幅上涨,去年以来CPI上涨的幅度将会更大,实现中央提出的“两防”宏观调控目标的难度将会更大。
在高粮价时代,粮食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份纲要肯定了我国近年来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在这样的时期发布这份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也显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粮食安全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视。
丰收背后凝结多方努力
粮食既是特殊性的战略物资,又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连续五年丰收,成绩来之不易。
惠农政策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初,记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利民村前于屯采访时,七八个农民坐在屯长殷俊坡家的土炕上议论春耕。殷俊坡接到村干部电话后欣喜地宣布:“今年国家的补贴标准已经下来了,加起来每亩地是42元,比去年多了14元。”一时间满屋人为中央的好政策鼓起掌来。据统计,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今年“四补贴”规模达到1028.63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国家财政支农投入迈上了“高速路”。
科技支撑强,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在分析近年粮食产量波动原因时认为,从1998年到2003年,粮食连续7年减产了1600多亿斤,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占70%,单产降低因素只占30%;而最近粮食连续增产的5年正好相反,面积恢复的贡献只有1/3,另外2/3的贡献靠科技单产提高。
工作措施实,创新了粮食发展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农业主管部门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坚持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工作督导制度和专家指导制度,不断创新粮食生产工作方式。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等,探索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