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十大工程”力争产粮600亿斤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着眼大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和“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先后达到300亿斤、400亿斤和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随着吉林省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作用日益突出,尽快提高粮食产量,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重大问题,吉林省规划在2008—2012年的5年时间,通过完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建设高标准粮田等措施,整体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吉林省的粮食生产由目前的500亿斤提高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
这十大工程是:一是引水工程。包括,引嫩入白工程,可新增水田面积44万亩,增产水稻4.4亿斤;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可新增水田162万亩,旱田30万亩,增产水稻16.2亿斤;中部引松供水部分工程,除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外,还可退还挤占农业用水1.44亿立方米,可新增水田40.7万亩,增产水稻4.07亿斤。二是大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建设大安灌区,改造永舒榆、饮马河等9座大型灌区。三是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区总面积558万亩,涉及总人口21.71万人。计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58万亩,其中新增耕地255万亩,可为当地农村增加农业产值33亿元左右。四是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围绕巩固提高现有3000万亩高产田,改造2000万亩中低产田的目标,实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亚洲银行贷款建设现代农业项目。项目区增产粮食达到10%以上。五是良种培育和推广建设工程。依托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加强种子资源的研发、培育、扩繁和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建成后,创造100~150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培育100~120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组合),获得品种保护权30~50个。六是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在粮食主产区,每万亩耕地配备一个作业机群,项目建成后,可实现2000万亩玉米和40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七是吉林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地面降水10亿~20亿立方米。八是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以主要农作物丰产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核心,重点研究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等技术。九是病虫、草、鼠害预防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测报准确率提高30%~40%,对各种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效提高到85%左右,防治技术到位率提高25%,挽回粮食损失率由原来的5%可以提高到9%。十是生态建设工程。启动松花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彻底改变西部生态环境恶劣状况,为粮食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从抓好防沙治沙重点项目和科尔沁沙地治理规划入手,统筹重点区域的各类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和农田防护林的规划建设。
据吉林省农委主任臧忠生介绍,经过5年的努力,吉林省建设标准粮田面积将达到5000万亩,粮食单产提高到15%以上。
作者:阎红玉 | 来源:农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