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硬度判定方法及测试方法标准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河南工业大学周展明教授代表标准起草组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小麦硬度检验和分类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全面比较了国外的单颗粒硬度指数(SKCS)、颗粒度指数(PSI)与我国提出的硬度指数(HI)的相关性和差异;根据对2006年、2007年3500余份全国小麦会检样品硬度指数(HI)测定结果(07年结果见附件二),比较了硬度指数(HI)与角质率检验的相关性和差异,对各省份和主要品种小麦的硬度指数(HI)分布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判定我国小麦硬、软及混合分类的硬度指数(HI)建议。
与会专家和代表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一、一致赞成在《小麦》国家标准中采用硬度指数(HI)代替角质率(包括粉质率)作为小麦硬、软及混合分类判定指标。小麦硬度属于小麦的遗传学特征,与角质率相比,硬度指数(HI)能够更加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小麦的硬度遗传特性,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感官检验带来的人为误差。小麦硬度指数(HI)检验方法原理明确可行,仪器设备简单,易于实现标准化,操作简便快捷,稳定性、重现性好,便于在收购现场推广使用。采用硬度指数(HI)作为小麦硬度分类指标,对于引导小麦育种,促进优质小麦生产,引导小麦市场定价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对我国小麦硬度指数(HI)分类判定值的设定基本达成共识。有关小麦育种专家介绍,根据现有的研究检测数据,从育种角度出发,硬麦的硬度指数(HI)应在65%~70%。绝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考虑到商品小麦种植和收购过程中容易混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标准的延续性要求(即与原来的角质率判定结果尽可能衔接)以及能够与国际标准衔接等因素,硬麦的硬度指数(HI)设在60%以上(含60%)比较适意,软麦硬度指数(HI)在45%以下(含45%)比较适宜,中间部分为混合麦。但中储粮总公司和湖北省专家认为,面粉加工企业对小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提高库存小麦质量,增加小麦轮换收益角度看,硬麦的硬度指数(HI)不宜过低,建议适当提高。
三、《小麦硬度测定——硬度指数法》国家标准和《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行业标准,要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然后组织有关专家再次进行讨论。
